綜合研究
前主體性詮釋:中國詮釋學的奠基性觀念
發(fā)表時間:2020-12-14 08:42:06    作者:黃玉順    來源:原載《浙江社會科學》2020年第12期。

  近20年來,在中國哲學界,“詮釋”與“詮釋學”成為了熱詞。這顯然是一種新的“西學東漸”1,因為“詮釋”(interpretation)與“詮釋學”(hermeneutics)都是外來詞,影響最大的是從海德格爾(Martin Heidegger)到伽達默爾(Hans-Georg Gadamer)的“哲學詮釋學”(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)。于是就有了一種問題意識:“詮釋學的中國化”2;有學者提出要建立“中國解釋學”3,更有學者創(chuàng)辦了輯刊《中國詮釋學》4;幾乎所有研究中國古代經典的活動,都貼上了“經典詮釋”的標簽。
 

一、當前“經典詮釋”的審視

 
  但到目前為止,“中國詮釋學”的實質體系仍沒有真正建立起來,因為這里面所牽涉的問題實在太多。最根本的問題是:究竟何謂“中國詮釋學”?

  筆者曾談道:應該重新審視國內近年“經典詮釋熱”中的所謂“詮釋學”。目前凡以某種方式解釋經典、乃至傳統(tǒng)的注釋方法都被冠之以“經典詮釋”,其實是對“詮釋”的誤解;不僅如此,即便嚴格遵循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。真正的經典詮釋并非某種既有的詮釋者和被詮釋經典之間的事情,即既非‘我注六經’,也非‘六經注我’5,而應當是“注生我經”——“注釋”活動“生成”了“我”和“經典”,即詮釋者和被詮釋的經典都是在詮釋活動之中生成。這種注釋活動乃是生活的一種顯現(xiàn)方式;而作為詮釋者的“我”和作為被詮釋文本的“經”都是在“注”這種活動之中被給出的,因而“注”之后的“我”已不再是之前的“我”,而“注”之后的“經”也不再是之前的“經”了。簡言之,經典是被詮釋出來的經典,而詮釋是當下生活的事情。唯有如此,經典和主體才能不斷地獲得新開展的可能性。”6
 
  這里提到的“注生我經”出自拙文《注生我經: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生活淵源》7,那是筆者首次系統(tǒng)地論述儒家的詮釋學,其特點是干脆繞開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,直接談中國的詮釋學。
 

二、對“哲學詮釋學”的批判

 
  筆者也曾直面海德格爾與伽達默爾,那是在另外的一些文章里對詮釋學的批判。例如拙文《“直”與“法”:情感與正義》談道:海德格爾的詮釋學無法回答一個問題:“此在”(Dasein)可能性的展開,意味著已經“溢出”、“超越”了原來既定的那種“被拋”的“所是”,即意味著不僅超出了此在原來的那個“前判斷”,而且超出了此在原來的生存及其“前結構”,亦即超出了詮釋活動的生存論基礎,那么,這是何以可能的?這個“溢出”部分來自何處?對此,哲學詮釋學解釋為“視域融合”,即此在的生存(existence)與生存之外的存在(Sein)之間的融合。因此,海德格爾才會嚴格區(qū)分“生存”與“存在”。但是這樣一來,存在乃是在生存之外的事情,那么,此在又如何能超出自己的生存而去追尋存在?8 

  此文緊接著引證了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對海德格爾的根本質疑:海德格爾其實是自相矛盾的:他一方面認為存在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,“存在與存在的結構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,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狀態(tài)上的可能規(guī)定性之外”9,這意味著存在也是先行于此在的,因為“此在是一種存在者”10;然而另一方面,他又認為,探索存在必須通過此在這種“特殊存在者”,即只有“通過對某種存在者即此在特加闡釋這樣一條途徑突入存在概念”,“我們在此在中將能贏獲領會存在和可能解釋存在的視野”11。假如這只是在區(qū)分“存在概念的普遍性”和“探索”、“領會”、“解釋”存在概念的“特殊性”12,這還不算是自相矛盾;然而當他宣稱“存在總是某種存在者的存在”13,那就是徹底的自相矛盾了,因為這里的存在已不再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了。14 
 

三、“前主體性詮釋”的提出

 
  基于上述思考,筆者最終提出了“前主體性詮釋”(pre-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)概念,見于筆者最近的一篇文章《前主體性詮釋:主體性詮釋的解構》,其中談道:“東亞儒學”的經典詮釋接受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詮釋學,即并沒有超越傳統(tǒng)的主體性詮釋模式,因為在這種模式下,不論原創(chuàng)者和經典之間,還是詮釋者和詮釋之間,都是“主–客”關系。

  這種主體性詮釋模式必然導致“認識論困境”,即導致本源存在的遮蔽,因為它無法回答“存在者何以可能”、“主體性何以可能”這樣的根本問題,即無法真正透徹地理解和解釋原創(chuàng)者及其經典、詮釋者及其詮釋的生成。

  因此,應當提出一種“前主體性詮釋”模式,將詮釋活動視為前主體性、前存在者的存在,正是這種詮釋活動給出了新的主體與對象——詮釋者及其詮釋由此徹底地回答原創(chuàng)者與經典、詮釋者與詮釋何以可能的問題。15 
 

四、“前主體性詮釋”的觀念背景拓展

 
  這個“前主體性詮釋”概念其實隸屬于一個更廣闊的概念——“前主體性”(pre-subjectivity);而“前主體性”概念又隸屬于一個最廣闊的概念——“前存在者”(pre-being)16,因為主體是一種存在者,即主體性存在者(subjective being)。這里的“前存在者”是筆者的“生活儒學”的一個基礎性概念。17 生活儒學旨在揭示所有一切存在者(包括形而上的存在者、形而下的存在者)的本源即存在,亦即生活;而存在或生活就是“前主體性的”(pre-subjective)事情。

  因此,這種“前主體性詮釋”即“生活儒學的詮釋學”(the Hermeneutics of Life Confucianism)廣泛涉及諸如文本、經典、閱讀、理解、解釋、翻譯、比較、對話、語言、文字、符號、話語、言說方式等諸多話題,這些話題都可以收攝于“詮釋”(interpretation)概念之下。

  例如關于“比較”,拙文《比較:作為存在》提出的“真切的比較觀念”概念,實際上就是“前主體性比較”(pre-subjective comparison)的概念。所謂“真切的比較觀念”是說:這樣一種比較活動生成了新的主體、新的對象。這是因為真切意義的“比較”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,或者說是某種生活方式的一種特定顯現(xiàn)形式。這里,盡管確實是有一個既存的主體在對若干既存的對象進行對比,但這種活動的結果卻使得這個主體獲得新的主體性,同時也使得這些對象獲得新的對象性。因此,比較活動也就獲得了先行于存在者(包括主體性存在者)的存在的意義。18 

  又如關于“對話”,拙文《前主體性對話:對話與人的解放問題》提出了“前主體性對話”(pre-subjective dialogue)的概念。如果一種新的主體性乃是在某種對話中生成的,那么,這種對話顯然并非“主體間的”活動,而是“前主體性的”活動。這就是“前主體性對話范式”。這種“前主體性對話”的觀念奠基于一種嶄新的思想視域:存在——生活。這里的“存在”并不是說的某種既有的存在者的存在,“生活”也不是說的某種既有的人的生活;這里的“存在”、“生活”是說的前存在者、前主體性的事情。只有在這樣的生活或存在的思想視域之中,對話才可能生成一種新的主體性,對話活動本身也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存在論意義。19 

  這里再舉一個關于“閱讀”的例子,見于朱熹引程頤的一番話:“今人不會讀書。如讀《論語》,未讀時是此等人,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,便是不曾讀。”20 所謂“此等人”當然是指的某種既定的主體性;這樣的閱讀可稱之為“主體性閱讀”,即沒有改變“此等人”的既有主體性。而程頤所期待的閱讀則可稱之為“前主體性閱讀”(pre-subjective reading),即改變了“此等人”的主體性,或者說使他獲得了某種新的主體性,從而成為了一個新的主體;那么,對于這個新的主體性來說,閱讀就是一種前主體性的活動。

  總之,“前主體性詮釋”就是將閱讀、理解、解釋、翻譯、比較、對話等活動視為前存在者、前主體性、前對象性的事情,由此闡明“存在者何以可能”、“主體性何以可能”、“物何以可能”這樣的當今思想前沿的根本問題:正是在詮釋活動中,新的主體和新的對象——新的存在者得以生成。這里不是“人在詮釋文本”,而是“人與文本在詮釋中生成”;不是“詮釋在世界中進行”,而是“世界在詮釋中生成”。因此,詮釋不是主體、存在者的事情,而是存在的事情,即生活的事情。

  那么,這樣的前主體性詮釋為什么可稱之為“中國的”詮釋學呢?首先,它基于對“哲學詮釋學”那樣的“西方的”詮釋學的批判;其次,它是通過對“中國的”儒學的詮釋而闡發(fā)出來的;最后,更具體地說,它隸屬于作為一種中國當代儒學形態(tài)的“生活儒學”。
 

注釋:


1. 黃玉順:《反應·對應·回應——現(xiàn)代儒家對“西學東漸”之態(tài)度》,《上海師范大學學報》2009年第5期;《從“西學東漸”到“中學西進”——當代中國哲學學者的歷史使命》,《學術月刊》2012年11月號。
2. 參見潘德榮:《詮釋學的中國化研究述評》,《哲學動態(tài)》1993年第10期;洪漢鼎:《詮釋學的中國化——一種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構想》,《中國社會科學》2020年第1期。
3. 湯一介:《能否創(chuàng)建中國的“解釋學”》,載《學人》第13輯,陳平原、王守常、汪暉主編,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;《再論創(chuàng)建中國解釋學問題》,《中國社會科學》2000年第1期;《三論創(chuàng)建中國解釋學問題》,《中國文化研究》2000年第2期。另可參見李清良、張洪志:《中國詮釋學研究40年》,《中國文化研究》2019年第4期。
4. 《中國詮釋學》創(chuàng)刊于2002年,山東大學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主辦,洪漢鼎、傅永軍主編。
5. 《陸九淵集·語錄上》,中華書局1980年版。
6. 黃玉順:《中國學術從“經學”到“國學”的時代轉型》,《中國哲學史》2012年第1期。
7. 黃玉順:《注生我經:論文本的理解與解釋的生活淵源——孟子“論世知人”思想闡釋》,《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》2008年第3期。
8. 黃玉順:《“直”與“法”:情感與正義——與王慶節(jié)教授商榷“父子相隱”問題》,《社會科學研究》2017年第6期。
9. 海德格爾:《存在與時間》,陳嘉映、王慶節(jié)譯,北京:三聯(lián)書店1999年版,第44頁。
10. 海德格爾:《存在與時間》,第14頁。
11. 海德格爾:《存在與時間》,第46頁。
12. 海德格爾:《存在與時間》,第46頁。
13. 海德格爾:《存在與時間》,第11頁。
14. 黃玉順:《生活儒學關鍵詞語之詮釋與翻譯》,《現(xiàn)代哲學》2012年第1期。
15. 黃玉順:《前主體性詮釋:主體性詮釋的解構——評“東亞儒學”的經典詮釋模式》,《哲學研究》2019年第1期。
16. 在英文里,“前存在者”和“存在者”這樣的概念很難表達,因為:三個不同層級的概念——存在(Being、being)、形而上的存在者(the Being)和形而下的存在者(the being、beings),都用“being”表達,極易混淆。
17. 關于“生活儒學”,參見黃玉順:《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——黃玉順“生活儒學”自選集》,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;《愛與思——生活儒學的觀念》,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、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增補本;《生活儒學講錄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。
18. 黃玉順:《比較:作為存在——關于“中西比較”的反思》,《社會科學戰(zhàn)線》2015年第12期。
19. 黃玉順:《前主體性對話:對話與人的解放問題——評哈貝馬斯“對話倫理學”》,《江蘇行政學院學報》2014年第5期。
20. 朱熹:《四書章句集注·論語集注·論語序說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。
Copyright © 2015-2016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:中國哲學史學會